機場內的分類垃圾箱,錯落有致
德國鐵路公司設在火車站內的分類垃圾箱
火車站站臺內分類垃圾箱
很顯然,無論這些垃圾箱以什么形態(tài)出現(xiàn)在哪些地方,四種顏色就分別代表了四類不同的垃圾。單從視覺傳達的專業(yè)角度來說,這種視覺識別系統(tǒng)就很科學啊!
紅色:一般生活垃圾
綠色:玻璃瓶
藍色:紙張
黃色:包裝垃圾
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(shù)據(jù)。
回收不了的垃圾意味著只能填埋或燃燒處理,這將給環(huán)境造成極大的負擔,同時也是一種資源浪費。德國政府和企業(yè)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術來解決垃圾回收處理問題,并形成了相當可觀的經濟規(guī)模。
以下是科技日報記者李山2014年5月的報道資料:
不愧為高度工業(yè)化的國家,一絲不茍、高效運轉的形象躍然紙上。
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德國人根深蒂固的環(huán)保理念。
這也就是德國人,換成我估計早就崩潰了。德國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,而真正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垃圾分類也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。人們從小到大接受這樣的教育,已經形成了保護環(huán)境,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。
說起德國人,我們通常會想到“嚴謹”,而德國人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?德國鈦馬赫建筑裝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博卡特介紹說:
翻譯人員特別強調,在德國人自己看來,這些特質也屬于是“美德”的范疇。我只能主觀的理解成:在德國這種“美德”算是發(fā)揚光大了。
十年墅業(yè)?百年傳承
鈦馬赫(中國)技術中心
2005―2015